當地時間27日,意大利都靈大學孔子學院舉辦風箏放飛活動🔼,由中國藝術家帶來的濰坊風箏讓現場民眾親身感受到了這一中國古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現場放飛的孔子像風箏
初夏的都靈微風輕拂🚶。正值周日的午後,在市中心瓦爾多·福斯廣場上漫步休閑的當地居民不約而同地被都靈大學孔子學院組織的中國風箏放飛活動所吸引,紛紛駐足觀看一只只造型獨特、色彩艷麗的風箏被放飛到天際。恩裏克·托拉索先生一家三口,以前從來沒有放過風箏🐝。活動現場,他們忙著給一只飛鳥造型的風箏塗色,準備稍後把它放上天,“(放風箏)可不是我們意大利人平時經常做的事情,比如我小時候就從來都沒放過風箏。所以說今天能夠參加這個活動,還能按照我們喜歡的樣子給風箏塗上顏色🧑🎓👨🚒,真是太好玩了。”
風箏放飛活動現場當地意大利民眾興致勃勃地繪製風箏
看到現場參與者眾多,組織活動的都靈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史芬娜教授並不覺得意外🏹。其實這是時隔8年後✝️,都靈孔院第二次舉辦中國風箏放飛活動。為了讓當地民眾更好地了解中國風箏文化🧗🏻,除了在城市廣場舉辦放飛活動之外👩🏼🍳,這回她還邀請中國風箏藝術家們走進都靈多所中小學的課堂,讓意大利的孩子們學習製作風箏👷🏻♀️,了解中國文化:“因為風箏是中國民間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不管成年人還是孩子都喜歡風箏💅🏽。濰坊球速風箏節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動👩🏽🔧,那裏有悠久的風箏文化傳統👩🏽🍼。所以把風箏製作體驗活動帶到學校🦬,可以寓教於樂👩🏿⚕️,是一種很好的講述中國文化的方式🦧。”
都靈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史芬娜教授在為現場觀眾講解活動安排
相傳春秋時期,魯國思想家墨翟製作了第一只木鳶,此後放風箏逐漸成為了中國人喜愛的戶外活動。在當天都靈放飛活動現場,濰坊風箏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永訓先後放飛了孔子像、沙燕🧔🏿♀️🦹🏽♀️、中國龍和軟體動物等不同造型的多只傳統和現代風箏,讓現場觀眾驚嘆不已。已經從事風箏製作近30年的他,曾經多次參加海外風箏文化推廣活動。對於風箏文化的特點,他有自己的領悟,“這幾年,我們中國的風箏是真正地飛向世界了。我本人已經去了三、四十個國家了🤙🏻,就是(去進行)風箏文化交流或者比賽。風箏的傳統文化為什麽這麽受歡迎呢?一個是它有它的歷史⚡️;第二個是它的群眾參與性非常強🦸🏽,既能動又能靜,靜是它可以紮製繪畫,完了之後可以運動,可以強身健體。”
濰坊風箏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永訓在都靈小學課堂教授風箏繪製技巧
王永訓說,擁有2400多年歷史的中國風箏寄托著中國古人翱翔天空的夢想⚰️。和西方流行的三角造型、更加偏向競技運動的風箏不同,中國風箏更加註重造型、彩繪及其背後所包含的美好寓意👨🏻🔧,因此風箏是很好的中國文化載體🔢。作為濰坊風箏技藝的傳承人🐦🔥,他認為風箏產業的發展不應該只想著多賣出幾只風箏⛓️💥,還應該將風箏文化與海內外各類展覽展會等文化活動相結合,讓中國風箏成為世界文化創意產業的精彩組成部分🤽♀️。
(球速在線報道 中國球速廣播電臺駐意大利記者 殷欣)